聯系人:陳祖煌
手機:18859206788
電話:0592-5671385
郵箱:tongzhou8@126.com
地址:廈門市海滄區海滄農場中滄別墅4號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研究所研究員、農業部休閑農業重點實驗室主任魏靈玲在會議中介紹了設施農業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方面的一些情況。
未來網(www.k618.cn 中央級新聞網站)北京10月21日電(見習記者 謝深森)10月21日19:00,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第五場集體采訪活動,主題為“農業科技創新”。
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小麥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研究所研究員、農業部休閑農業重點實驗室主任魏靈玲;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村能源與環保研究所副所長沈玉君;江西省安義縣種糧大戶、綠能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凌繼河出席會議,并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研究所研究員、農業部休閑農業重點實驗室主任魏靈玲在會議中介紹了設施農業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方面的一些情況。設施農業能夠突破環境和資源的限制,是高效生產的手段,在我們國家發展了很多年,也為我們國家菜籃子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設施農業的面積增長的非常快,現在我們國家的設施農業面積已經達到了410萬公頃,產值也有9800億元,創造了4000多萬個就業崗位。在種大棚方面,農民增收效果也是很顯著的,農民基本上平均增收能夠近2000元左右,設施農業為我們國家農業現代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科研方面,一方面注重自主的創新和原創的技術突破,在智能化的設施裝備、植物工廠、植物LED人工光技術、農業的物聯網技術、營養液栽培,還有設施農業用的節能或者新能源的高效利用等等方面,做了很多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另一方面,積極搭建國際化、開放的科研平臺,和國際上更多科學家一起來搭建這種集成、引進、消化、再創新的技術體系,推動我們國家設施農業基礎性研究的發展
在成果轉化領域,嘗試把科學院的科研成果連接應用單位和農民走通“最后一公里”。在這個過程中,嘗試從園藝的角度,從種子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的技術體系的搭建,現在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益。能夠通過市場的推廣獲得效益,能夠讓農民看到科技成果給他帶來收入的增加,使他們變被動為主動找成果轉化的推動。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企業為主導,市場為導向,把產學研進行深入的融合。在未來的時間,緊緊依靠中國農業科學院這種國家隊科研平臺,不斷地加強研發、創新,搭建我們國家自主設施農業方面的技術支撐體系,同時做好成果轉化的工作,讓客戶從市場上掙到更多的錢,讓這些資金反過來推動研究,取得產業的主導權。
轉載未來網 ,純交流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